论坛回顾 | 城市空间下的日常诗意与理性批判
“城市空间下的日常诗意与理性批判”主题学术论坛活动现场
2022年11月19日下午,上海多伦现代美术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再次携手,共同举办了“城市空间下的日常诗意与理性批判”主题学术论坛活动。本次活动非常荣幸邀请到了王晓明老师与顾彬老师,以及多名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嘉宾,并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的陈昶老师担任主持。
本次论坛围绕城市空间与城市生活的相关议题展开,由主旨演讲和圆桌讨论两个环节构成。论坛在中国与西方、古典与现代的多重文化思维碰撞下和跨学科式的真空对话中,充分还原了城市论题的立体性与多面性,意在通过对感性经验与理性审思的两相并重,重溯历史之肌理,回应时代之现场,为我们观察、感受、思考与表达我们所处的城市空间以及它与我们的关系寻觅新的可能。
论坛召集&主持人:陈昶
主旨演讲·一 《城市空间与我们的思考力》
第一场主旨演讲,王晓明老师围绕“城市空间与我们的思考力”这一核心论题进行了主题发言。王老师从关注此时此刻此城的视角出发,谈到疫情时代下城市空间的生活经验带给我们的诸多启示。王老师指出,疫情以前,人们多是采取一种 “发展”的思路来想象和理解上海城市生活的变化,一些带有全球性色彩的现代化空间要素一度构成我们理解这座城市形象的主要参照物。而疫情的到来,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得以重新直面和审视许多有关这座城市的真相与问题。城市与乡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能够把大量彼此互不熟悉的人,通过某种共同利益聚合成为一个社会、一个整体、一个共同体。城市让身处其中的人变成原子化的存在,市民之间的关系如同“沙聚”,而疫情却使我们重新发见邻里关系对于城市生活的重要性,这与市民的共同利益在特殊情势下的调整与转变密切相关。在这个意义上,城市变迁过程中的市民共同利益的发展变化,恰恰是我们理解城市生活的关键点。同时,王老师也谈到,身处防疫时代,我们依然面临着思考力孱弱的问题,并呼吁我们不要因为眼前局势的严峻而降低思考和关注的层次,而应当让一切身处现场的历史经验,去激发我们对于什么是生活的诗意、什么是城市生活的理性思考。
主旨演讲嘉宾:王晓明
其后,姚云帆老师对演讲内容进行了评议,从西方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角度,对王老师谈及的防疫时代公共利益问题做出回应与补充。姚老师指出,公共利益之为现代城市的基础,使每一个人作为孤立的存在相互联结,正是这种悖论的结构构成了现代城市的核心。现代城市发展的机动力并不是人,而是一种非人之物,我们可称之为城市技术,或空间技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我们呼唤一种更为健全完善的免疫机制来引领社会分工方式的更新,引领我们对城市、对他人、对自我的认知方式与理解方式的更新。
主旨评议嘉宾:姚云帆
主旨演讲·二 《城市之诗,乡村之词》
第二场演讲由顾彬老师线上主讲,胡桑老师担任评议人。顾彬老师以“城市之诗,乡村之词”为演讲主题,在对城市问题的探讨上,引入了更为广阔的文化比较视野。首先,顾彬老师从不同于中国的西方文化语境入手,对以德国城市为代表的欧洲现代城市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梳理与阐释。欧洲城市的起源与修道院传统紧密相关,带有较强的宗教性因素,这与中国以皇帝或诸侯的权力分封机制为基础的城市起源有所不同。进而,顾彬老师谈到了德国文学传统中有关城市与乡村的书写问题。他以荷尔德林的诗歌为例,指出在荷尔德林等德国文学家眼中,城市代表着封闭和限制,而乡村则代表了敞开和自由。在他们笔下,城市的现代性将人类异化,城市失去了本来的面目,成了怪物般的存在。逃离城市不只是荷尔德林的理想,更构成了欧洲文学的一个隐秘传统。此外,顾彬老师也在中西文化的比照中强调了城市经验本身的不可通约性。中国与西方的城市在人口规模和环境构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受到不同文化环境的影响,人们对城市所抱持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最后,顾老师将对城市问题的思考落到对当代诗歌的使命展望上,由此指出,在这个现代性触角无孔不入的时代,我们依然要相信诗歌能够给人以指引,给人以敞开,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开辟新的生活的可能。
主旨演讲嘉宾:顾彬
随后,胡桑老师对演讲内容做出了评议。胡老师指出,顾彬老师以德国的历史和传统经验为基点,结合德国文学中的一种反现代性书写传统,引出了对城市与乡村这样一组空间二元对照结构,由此拓展了对城市议题的讨论语境,其中也涉及许多中西文化比较问题。胡老师从空间与权力之关系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俗语“天高皇帝远”所显示的权力结构模型与德国的不同,并由此引出对中国古典文人陶渊明的关注。在他看来,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不仅展现出一种中国式的对自由的思考,也提供了一种逃离或超越城市的新方案。逃离不是逃离到一个完全对立的、与此前无关的世界去,而是逃离到一种敞开的状态中去。这种敞开状态不单是一种中国古典式的伦理联系,更是一种感性的感知方式的变化。在这个时代,要想真正激活荷尔德林和陶渊明,不能单纯将城市与乡村视作非此即彼的对抗关系,而要将乡村视为一种能够反哺于城市的力量,一种能够帮助我们找到超越城市空间技术的新的技术维度的力量。
主旨评议嘉宾:胡桑
圆桌讨论
在圆桌讨论环节,来自建筑学、文学、哲学、艺术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们,围绕城市空间与城市生活的“日常性”、“技术性”、“诗意”、“思考力”等关键词,进行了观点的分享和思想的对话。当今时代,身处现代技术和权力机制潜移默化的裹挟与规训中,城市生活的“日常性”也变得愈发可疑。面对这一现象,有学者从城市空间规划和建筑设计等角度,探讨了现代化测算技术对日常生活强大的渗透性,从一个方面揭露了现代城市隐而不见的底层结构。有学者从考察中国传统“地方志”的书写脉络或作家李劼人笔下的城市书写出发,将对如何激活城市生命力的思考落实到对民间书写权与表达权的争取与捍卫上。有学者将对城市空间的关照与诗歌创作相联系,思考城市与青年、城市与诗歌之间复杂的生产性关系。有学者将城市视作人类文明的一个伟大发明,从生活中的感性经验出发,对现代城市的诸种隐形病兆进行了诊断与剖析,重申爱与自由的重要意义。有学者从哲学和思想史的角度,结合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与巴什拉的空间诗学理论,探讨人类扎根于城市空间的精神内核。更有学者从话剧剧场、文化遗址公园等具体地标切入,考察和反思公共空间艺术实践中所蕴含的空间、文化与历史的叠加状态。
圆桌讨论现场
最后,由叶祝弟和朱军两位学者对本场讨论进行了评议和总结。城市带给我们的经验是复杂而多面的,我们不能用一种单一的概念去理解城市、表达城市。从这个维度上说,我们既要谈到客观的城市,也要看到实践的城市,这种实践是具有穿透力的。在当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日常与诗意二者彼此缠绕,看似矛盾却又内在贯通。唯有将感性的体验和理性的批判二者并重,才能在纷繁流变的城市经验中析取出真正有价值的感悟。
结语
疫情给了我们伤痛,也给了我们深入思考的机遇。在谈论城市这个主题时,无论是从更加切近当下经验的角度切入,还是回到对古典传统和文化流脉的思考,最终都指向了未来,寄托着当代学者面向和回应这个时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上海承载了我们纷繁的记忆,也赋予了我们于困顿中成长,进而实现超越的可能。尽管这座城市还有许多力量尚未穷尽,我们依然不能放弃对理性与思考力的坚守,不能停止对理想与诗意的追求。
下滑了解更多项目介绍
项目背景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馆校合作项目自2021年延续至今,在之前的合作中围绕“城市-空间-记忆”‘“对话·美育”及相关议题不断展开。迄今为止,举办了讲座:当代艺术与个人城市策展、海派文明与大众文化、五个上海;论坛:城市空间与当代艺术、电子游戏与审美精神;读书会:城市空间的抵抗美学—导读大卫·哈维《叛逆的城市》、谁是城市的主体?——导读岩间一弘《上海大众的诞生与变貌》、 都市文化与精神空间—导读李欧梵《上海摩登》。此项目亦获得2021年度上海市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
2022年度的合作中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同济大学馆校将继续携手合作,将会在创立美术馆专业平台与高校系统深度合作的体系的基础之上,积极搭建当代艺术现场与高校学术生态的互融共通模式;将会继续邀请青年学子、高校学者共同参与非盈利空间内链接文化和社会现场的思考和实践,打造当代知识交流、聚合、生产的新型场域。
关于多伦讲坛
多伦讲坛创立于2003年,讲坛建立之初就聚焦国际和中国当代艺术人文的核心话题展开讨论。19年来“多伦讲坛”邀请的讲座嘉宾广泛涉及哲学、文化、艺术、影视、设计、文学、建筑、经济等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名家,是当代艺术和思想的交汇平台。
关于“城市-空间-记忆”系列讲座
“城市-空间-记忆”是一个不断被探讨、被重组的话题,深深嵌入了当代生活和历史之中。不同的学科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观看、感受与理解这个与当下我们每个人生活都紧密关联的“城市”。当代城市既是被书写与被建构起来的,也是我们真实生活着的每一个片段与角落。它可以是流动的、幻觉的、透明的、数码的……绘画如何记录城市的形象和结构?诗歌怎样书写城市?行走的地标怎样钩沉出城市的风貌与文化?“城市”是一个具有公共性与开放性的话题,当我们讨论“城市”的时候,我们力图思考与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呢?在当今这个时代,它又能为我们引入一些怎样的新的思考的可能?围绕上述问题,我们将举办系列活动展开讨论与对话。
文字整理:温菁韵、张雅婷、陈延英、胡宏静
微信编辑:程韵雯
参观指南
MUSEUM
INFORMATION
观展须提前预约,来现场的观众须出示
1. 当日有效的“预约码”
2. 完成“场所码”扫描
3. 出示绿色“随申码”及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入馆前须接受体温测量并扫描场所码,参观过程中皆需全程佩戴口罩,排队和观展时请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离。
扫描 乐游上海“一码畅游”
进行预约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由上海市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于2003年创建,是一个按现代多功能目标规划建设的、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和服务的非营利文化艺术机构,是一个当代艺术国际化交流的平台。它以 " 原创性、学术性、国际性 " 为办馆理念,具有展览、研究、教育、收藏、交流五大功能。
微信视频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
小红书